1. 首页
  2.  » 
  3. CLOUD
  4.  » 从“Go Cloud”到“In Cloud”,云中业务保障离不开它!

从“Go Cloud”到“In Cloud”,云中业务保障离不开它!

by | Jan 28, 2022

2018年,工信部发布《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(2018-2020年)》,开启了“百万企业上云”之路。自此之后,“Go Cloud”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旋律,通过将业务迁移上云,实现降本增效。2020年,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经济、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不确定性。新旧商业形态发生剧变、商业模式被重塑,仅改变业务系统的运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,甚至会影响企业生存。只有更快地洞察客户需求、及时响应市场策略才能突出重围,占领市场高地。

轻量化、松耦合、灵活的云原生技术架构为保障企业业务领先提供了可能。以容器、K8s等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升级IT基础架构,改变原有的应用开发方式,重塑应用软件的部署架构,缩短应用开发的上线周期,为确保业务连续性提供内在动力。云原生技术与业务价值的进一步释放,需要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支持、更广泛的行业资源,中国企业在迈入云原生时代的同时,也在构建云原生技术社区,而可观测性能力也逐渐成为社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。

以K8s为中心的云原生技术社区须要可观测性能力

如果企业依然按照传统方法开发应用,只是将应用部署在云服务器上,那并不是真正的云原生。按照云原生应用的设计逻辑,无论部署在哪种云平台上,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专有节点进行分布式存储,具备更高程度的灵活性,一旦业务增长导致负载过大,可以根据配置进行自动扩缩。因此,提高开发效率、快速部署应用是云原生技术的关键所在。

云原生以应用为核心,通过容器进行应用封装,运用K8s的自动伸缩功能提高基础架构的弹性扩缩能力,进而实现业务应用的全面自动化。Gartner认为,数字化转型以业务为中心,服务和用户体验是关键目标。在实现应用自动化、弹性部署的背后,是DevOps等技术的鼎力相助。通过将应用研发、运维与运营管理相结合,提升应用开发与上线的速度与效率,在改善开发、运维、运营协作方式的同时,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迭代。

除容器、K8s、DevOps等云原生代表性技术外,还有众多技术、架构、组件为云原生应用的快速开发、部署等提供支持,共同构成了云原生技术生态。2015年,云原生计算基金会(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,简称“CNCF”)成立,坚持和整合开源技术来编排容器作为微服务架构的一部分,致力于为云原生应用的开发者、管理者、研究人员等提供技术普及与推广。与此同时,CNCF-Landscape对云原生应用所关联的方方面面进行整体梳理与呈现,从应用定义与开发、编排管理、运行环境、配置管理、平台管理、无服务器到可观测性分析等,几乎囊括了云原生的所有关键技术与应用组件。

中国是CNCF生态的第3大贡献者,全球1/4的K8s认证服务提供商来自中国,1/3的K8s培训发生在中国,···CNCF所管理的80多个官方项目中有11个来自中国,CNCF-Landscape中几乎所有分类都有中国产品供应商的身影,包括最晚出现的“可观测性与分析”领域,中国的云原生技术社区正在不断成长与壮大。与此同时,随着中国云原生进程的加快,企业逐渐面临技术选择、运维管理等多方面挑战,而可观测性与分析能力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式。

云原生应用初期,

企业面临技术选择与管理复杂等多重挑战

尽管部分中国企业已经从“上云”迈入“云原生”阶段,但是云原生在中国的规模化应用仍处于初期。国内的云原生开发技术相对薄弱,企业需要自研或者使用开源组件集成应用;不同行业对云原生的诉求存在较大差异,互联网、金融等行业已经在基本运维与提高研发效率的基础上提出更多需求,而传统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。

  • 云原生应用组件成熟度不一、存在多种技术发展路线

从API网关到分布式缓存,从容器镜像仓库管理到容器集群监控,从服务注册与发现到应用配置管理···云原生应用软件需要不同组件的支持。这些组件往往采用不同的技术方式,自身成熟度存在差异,与企业用户的功能与业务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,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技术上的风险,而如何观测这些风险就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。

  • 跨多云、混合云部署,业务连续性保障成难题

随着企业上云进程的加快,为实现核心业务系统的平滑过渡,更多的企业选择混合云部署架构。但是随着负载与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,传统容器平台无法满足混合云环境的协同编排能力,一旦业务发生中断,如何快速切换环境、保障业务连续性成为难点。

  • 以应用为中心的云原生平台需要兼顾多维度的管理要求

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,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。为了及时响应业务需求,企业需要以平台化为核心,全面兼顾云原生基础架构、应用架构、开发服务、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,这就要求业务系统开发与运维人员协同解决应用的快速开发与上线、业务可观测性等诸多方面问题。

 

可观测性是提升云原生业务运营效率的重要保障

2018年,CNCF的云原生技术版图中首次出现“可观测性与分析”分组,“可观测性”取代监控,与应用开发技术、编排管理技术、云原生底层技术、云原生工具链、云平台一齐组成了基于K8s的云原生技术生态。

  • 可观测性能力是云原生技术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

企业的云原生架构一般包括:云原生基础设施层、多云管理与编排层、云原生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层等部分,不同的云原生技术为不同的架构层级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容器与K8s等技术组成了云原生基础设施,微服务等技术使得应用架构过渡为松耦合,DevOps、持续交付等技术实现了应用的全自动化变更与持续部署,而可观测性为业务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了健康保障。利用可观测性的Logs、Metrics、Trace三大支柱,可以对云原生架构体系内部的任意角落(无论是服务器、应用架构、中间件亦或最终应用)进行细微观察,通过“遥测”保障业务应用的稳定。

  • 可观测性能力是各行业云原生业务实践的重要保障

近日,Forrester与华为的一项联合调查报告显示,86%的受访企业表示期望通过云原生实践提升业务运营效率。从互联网、金融等云原生技术的早期实践者,到政府、制造等传统行业,都试图通过服务网格、可观测性与分析等云原生技术提升自动化运维水平,进而降低运营成本、提升运营效率。

  • 金融行业:金融体系的架构相对复杂,为了更好地支持业务多云等方面的需求,可观测性能力可以为其构建全链路的观测体系,在保障云原生业务稳定、连续性的同时,构建一体化的监控网络。
  • 政府机构:云原生架构的弹性扩缩为高效的政务治理与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,而分布式的运营管理更需要可观测性能力对数据进行实时地收集、分析,确保政务数据应用安全。
  • 制造行业:信息化与智能化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,而制造业的业务流程较长,从研发、生产、供应链乃至营销等均较为分散,利用云原生技术可以对业务链路实现分布式管理,同时运用可观测性能力提升智能运维管理水平。

从“Go Cloud”到“In Cloud”,中国企业的云原生应用程度在不断加深,云原生技术生态也在逐步完善。在推进云原生规模化应用的同时,运用可观测性能力保障业务连续性、提升运营效率也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。

关注天旦公众号

跟旦旦一起,

让运维稳定无忧,

运营做你所想。